清廉开投

字解“廉洁”

         “廉洁”二字自古有之,最早出自战国时期伟大诗人屈原的《楚辞·招魂》:“朕幼清以廉洁兮,身服义尔未沫。”东汉著名学者王逸在《楚辞·章句》中注释说:“不受曰廉,不污曰洁”。
        王逸以“不受”解读“廉”字,准确地道出了“廉”字的最基本含义。所谓不受,即不接受他人馈赠的钱财礼物。而其对立面,腐败,最惯常的表现即是收受他人馈赠。
        还记得年初反腐大剧《人民的名义》,一开篇便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:冰箱里放的不是食物,是一沓沓的现金;壁柜里挂的不是衣物,是一墙壁的现金,全部现金总额超过2.3亿元。强烈的视觉冲击下,是对腐败的强烈认知冲击。只是一个处长,便能凭借手中权力谋取如此巨大的私利,掌握更高级别的权力者,若此又将如何?
        中国自古有礼仪之邦的美名,崇尚“礼尚往来”。既接受了他人的馈赠,当他人有所求,抱着“来而不往非礼也”的态度,必也要有所应。既然他人有求与我,那么礼尚往来,我向他人索取些东西也未尝不可。如此一来一去,有来有往,从小馈到大赠,从小心翼翼到收之坦然,进而明码标价、公开地以权谋私,不仅破坏了正常的市场秩序搅乱经营,更是极大地造成了公家利益侵害。
        这也是当前中央极力打击的行为。十八大以来持续加强监管力度和打击力度,苍蝇拍和打虎棒共下,中央纪委立案审查中管干部240人,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116.2万件,给予纪律处分119.9万人,2014年以来共追回外逃人员2566名。
        腐败问题的根源在于公与私的认知不到位,混淆公与私的界限。正是认为公即是私、私可取自公,因此才敢贪敢腐敢伸手,从公中为己捞取私利。
        魏晋思想家傅玄有言:“政在去私,私不去则公道亡。”人人均有利己之私心。从正向意解读,正是因为有利己之心,希望自己变得更好更强大,过上更好更高质量的生活,才能够激发积极向上的态度和勇往直前的劲头,因此不断追求进步。每个个体的进步汇聚一道,就变成了推动世界持续向上发展的推动力。
        王逸解“洁”为“不污”。当私心受到诱惑,不加以自律控制、肆意生长时,心已污,宛然不洁,酿出一重重的祸害。私心重者,往往唯利是图,有利可取就拼命钻,能为一己私利而损公家利益、坏社会秩序,不顾道德败坏、公道尽失地为所欲为;无利可谋就拼命躲,遇难退缩、遇险逃避,问题在前不管,责任在肩不挑,最终导向礼崩乐坏,动摇国家之基本。这般,就酿出了另外一种腐败。
        如果把在刑法上构成贪污受贿罪名的称之为硬腐败,那么这种非刑罪型的腐败就可称之为软腐败。曾有人总结出“软腐败”五型:打盹型,精神萎靡不振,遇事装聋作哑;木偶型,工作不推不动,甚至推而不动;太极型,有问题左躲右闪,遇矛盾上推下卸;比划型,用会议贯彻会议,以文件落实文件;说唱型,动口不动手,务虚不务实。总而言之就是三个字——不作为。
        相比于硬腐败带来的显形的直观的物质上损害,这种软腐败引起的危害则是隐形的、潜在的。试想一下,该做的工作不做,工作就搁置下来了;该管的问题不管,工作中就埋下了随时会炸的隐患;该闯的关卡不闯,工作就此滞步不前。由点连线进而划面变成一种社会风气,对于一家企业而言,不作为的软腐败意味着没有应对市场突变的能力,最终导向破产倒闭的结局;对于一个国家而言,不作为的软腐败更是意味着,当内部矛盾激化、外部势力入侵的时候,将没有强制性的保障力量去解决维系,毫无招架之力造成全面溃败。
        对于大量处于平凡岗位的我们,以权谋私的硬腐败也许还摊不上,无为、懒为的软腐败则更为常见。于我们而言,做到廉洁从业,必须先做到净心,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、人生观、价值观,不贪心、不眼红,平心静气,本本分分做人,尽职尽责做事。
        人的思想,正确的东西不去占领,错误的东西就会乘虚而入,需推动内在的自省、自净的自律教育,日日三省吾身,检点得失,校正偏差,有则改之,无则加勉,达到循环的自我净化,真正实现廉洁的自律。2015年10月中共中央印发的《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》,为我们提供了明确的廉洁自律准则,不妨时时念之诵之,铭记于心,外化于行。
        不受曰廉,不污曰洁。这是东汉学者王逸理解的“廉洁”。
        为人当以本分为荣,处事当以尽职为傲。这是我理解的“廉洁”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宁波文化广场第二党支部 安聪颖